在古城邯郸,一支活跃在主城区的志愿服务队——邯郸市自来水公司“水源志愿服务队”广为百姓熟知。正如名字一样,这支队伍靠着滴水穿石的坚韧品质,弘扬着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志愿精神。服务队以创新的志愿活动模式,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,把“成本式”的维修服务延伸至居民家里的水龙头。十年光阴,十年坚守。10年来,服务队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近600次,服务时长53000余小时,义务维修供水设施近3000户次,解决群众用水难题万余件,受到了市民的广泛赞誉,“水源志愿服务队”也成为邯郸市志愿服务的一个响当当品牌。
百姓用水守护人
邯郸市自来水公司的义务帮扶精神源远流长。1987年,在团市委的见证下,自来水公司开设了第一个“优质服务示范区”,对社区百姓开展了不间断的义务服务,奉献精神也在一代代邯郸自来水人中薪火相传。2007年,经过精心组织和筹备,“水源志愿服务队”成立了。
不论刮风下雨、酷暑严寒,每逢周六、日上午九点,穿着统一服装、头戴小红帽的队员们就会准时出现在社区,为居民送去温暖的志愿服务。每次活动前,队员们都提前在小区张贴活动通知,并与该小区物业、居委会进行联系接洽,了解居民用水情况,并做好活动前的调查、摸底、备料等准备工作,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。这是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,队员们不仅具备维修专业技能,还是积极服务群众、乐于奉献的热心人员。每年年初,服务队会把预先制定好的全年入社区服务的时间、地点以及报修电话,通过各种形式向全市公布,方便居民咨询、报修。对一些无产权单位、无人管理、困难用户较多的小区,服务队还主动联系居委会、办事处和居民代表,解决单元内供水设施老化、跑水等老大难问题,帮助用户解决实际困难。
随着城市发展,高层住宅用户增多,太阳能、热水器、净水器等设备也在百姓家中普及。过硬的技术是水源志愿服务队要求队员们的最低标准。为了保障维修水准,自来水公司定期开展知识培训和技能比武,以经验丰富的老队员带新队员等方式,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。同时,服务队还经常开展志愿讲座,使志愿者们在熟练掌握供水知识的基础上,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意识。目前,水源志愿服务队共有队员110余人,能够解决用户水质、维修、用水管理、二次供水等方面的用水问题。为了顺应志愿服务的新理念,服务队在2015年完善了河北志愿者网站的志愿者注册,使志愿者的服务工作进一步制度化、规范化。如今,水源志愿服务队还把细节化、标准化的思想融入到志愿服务的每一个环节,点点滴滴的暖心之举已成为社区居民们喜闻乐道的难忘瞬间。
扶弱助残送温暖
赵同顺作为第一任“水源志愿服务队”队长,回忆起曾经的点点滴滴,他感慨万千。他介绍,志愿服务工作虽然平凡琐碎,但为百姓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,服务于民才是服务队存在的重要意义。队员们都是在老一代自来水人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,很有责任心,他们的认真与热心受到了百姓们的称赞。在服务过程中,像孤寡老人、家庭困难户等特殊群体,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“特殊情况要给予特殊照顾”,赵同顺说这是他当时对队员们的要求。为此,除了维修供水问题,水源志愿服务队自觉抽出专人对老弱病残群体每周打一次电话、每个月见一次面,队员们还自筹资金,定期为他们送去药品、食品和日常用品等。
家住利民街的孤寡老人王奶奶已经到了耄耋之年。水源志愿服务队成立前,她就是自来水公司的重点帮扶对象。服务队成立后,队员们每周都会前去探望她。一次,队员们发现老人家房顶漏雨,担心老人生活不便,便自筹资金加班加点进行了维修。今年70岁的闫秀荣也是一位孤寡老人,她的生活十分困苦。服务队得知情况后,将老人纳入了志愿服务对象名单中。隔三差五,水源志愿服务队就会到闫秀荣家转转,看看她有什么需要。闫秀荣激动地说:“服务队把我当母亲,送菜、做饭、缝补衣物,逢年过节还给我捐款,是他们让我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!”
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本子在几代志愿队员手中传递,上面记录着新欣佳苑3号楼身患多种疾病、生活困难的刘淑芬,永和里50多岁的残疾人卢安忠,立新院1号楼孤寡老人郭福林等孤困残疾人员的信息,这些人都是队员们的帮扶对象。服务过程中,服务队发现有生活困难的居民,都会记录在册,他们不仅为这一群体解决自来水方面的难题,还对他们的生活提供帮助。在不断的定期走访中,队员们与孤困伤残人士建立了深厚的情谊。
“扶老助残”是水源志愿服务队的一项主要服务项目,不论刮风下雨,不分周末假日,孤困残疾人员只要有需要,水源志愿服务队总会在第一时间赶到。队员们不仅义务解决用水难题,为他们送去生活上的便利,逢年过节还捐款捐物,带去了诚挚的爱心。多年来,服务队的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,队员们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,但坚持帮扶孤困残疾人员的传统没有改变。服务过程中,他们不抽居民一支烟,不喝居民一口水,不接受居民的答谢和馈赠。水源志愿服务队用实际行动传递了互助关爱的温暖,树立了甘于奉献的新风,诠释了服务于民的理念,谱写了文明社会的新篇章。